产褥期产妇的生理变化都有哪些
产褥期的产妇生理变化包括生殖器官、乳房变化及全身变化,如体温、脉搏、大小便等。
一、生殖器官的变化
1、子宫复旧:分娩结束时,子宫又圆又硬,形状像西瓜。产后天子宫底在脐下1-2横指处,以后由于肥大的纤维缩小,水肿及充血现象消失,子宫会逐渐缩小,大约每天下降1-2厘米,10-14天后就降入盆腔,在腹部已不易摸到。6-8周后恢复到未孕时的大小。子宫复旧的速度与产妇的身体及精神状况、胎产次、产程的长短及分娩情况、是否喂母乳、子宫有感染及有无胎盘组织残留等有关。产后哺乳者较不哺乳者下降快。
产后1-2日因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叫宫缩痛,也叫“产后痛”。经产妇的产后痛较初产妇的明显。哺乳死婴儿的吸吮反射性使缩宫素分泌增加,所以哺乳时反射性加重,也能感到疼痛,经产妇更为明显。产后痛多数可以忍受,于产后2-3天自然消失,必要时可以用镇痛剂止痛。
2、子宫内膜:分娩结束后,子宫脱膜变性脱落,随恶露自阴道排出。子宫内膜自基底层再生,胎盘附着处的创面也逐渐恢复,直至产后6-8周完成。
3、宫颈与阴道:胎盘刚娩出时,宫颈与阴道极度松弛,随后宫口迅速复旧缩小。产后一周左右,宫颈恢复原形,内口i缩小。产后3周,宫颈外口仅能容纳指尖。阴道亦收缩变窄,弹性逐渐恢复,但不能完全达到孕前水平。阴道黏膜皱襞约在产后3周开始出现。
外阴侧切伤口在产后2-3天会有疼痛,产妇会感到不舒服,而且还影响坐姿,但侧切伤口的愈合是无痛感的。住院期间如果疼痛或胀痛一直持续,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,及早排除疼痛是否由小血肿引起。
产妇在产褥期的阴道排出物叫做恶露,主要是血液、坏死脱落的子宫对膜组织、粘液等。产后3-5天内因含血液较多,颜色鲜红,成为“血性恶露”;以后血液逐渐减少,呈褐色,为“浆液性恶露”;10天左右时,因含有大量白细胞及粘液而呈黄白色,称“白色恶露”,可持续数周。恶露大约3周左右干净,有的持续5-6周。如血性恶露持续2周以上,应考虑子宫复旧不全或子宫内有胎盘组织或胎膜残留,应及时到医院检查,预防发生产后大出血。正常恶露有血腥味,但无臭味,如有难闻的臭味,应考虑是否有产后感染的可能。
4、卵巢:卵巢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,具有生殖和内分泌功能。怀孕至产后6周内多无排卵。产后6周以后约半数的产妇恢复排卵,月经恢复。18周后80%以上的产妇恢复排卵,哺乳可使月经恢复延迟。
二、乳房的变化
分娩后的1-2天乳房会有少量黄色乳汁分泌,叫初乳。一般分娩后2-3天开始乳房胀大,表皮静脉充盈,看起来好像一根根青筋,此时乳房局部温度增加,体温也略有升高,但不超过38℃。哺乳可在产后30分钟开始,让新生儿一出生就吸吮妈妈的乳头,两侧乳房轮换吸吮,不得少于30分钟。频繁有效的吸吮可促进乳腺分泌乳汁,并可促进子宫收缩,帮助恢复。
三、全身的变化
1、体温:大多数产妇产后体温正常。如生产过程延长、过度疲劳者,产后天可出现低热,但多不超过38℃,大都在24小时后恢复正常。产后3-4天,由于乳房胀痛也可能引起低热,乳汁分泌畅通后即恢复正常。如体温持续24小时以上不下者,应作全面检查,寻找发热原因。
出汗是排泄体内水分的主要方式。妊娠期母体内增加了很多水分,产后主要通过出汗来排泄体内贮存的多余水分,故产妇在产后的几天内总是汗渍渍的,皮肤的排泄功能异常旺盛,会排出大量的汗液,称为“褥汗”。尤其在夜间睡眠和初醒时较为明显,属正常生理现象。产后一周自动消失。
2、脉搏:产后脉搏多较慢,每分钟为6-70次,可能与胎盘剥离后,母儿循环停止及卧床休息有关。如脉搏过快、应检查心脏,并注意是否因失血过多引起。产后呼吸深慢,每分钟14-16次。
3、血压:一般都正常,血压较稳定。
4、血象:孕妇血液稀释,在产后2周内恢复正常。分娩时白细胞增高,在产后24小时内可达15000/立方毫米左右,如产程长,可达30000/立方毫米,多在一周内恢复正常,否则应寻找原因。血沉在产褥初期仍较高,产后6-12周恢复正常。
5、大小便:由于孕时体内增加的水分将于产后逐渐排出,故产后5天以内为多尿期,可达3000毫升/日,并可出现微量蛋白,多在产后1-2天内消失。膀胱可因产时受压而感觉迟钝,或因膀胱三角区仍有水肿、充血,或因麻醉和会阴伤口疼痛,反射性地引起尿道括约肌痉挛,导致排尿困难,严重者可有尿潴留。尿潴留将影响子宫复旧并易引起尿路感染,应及时处理。所以产后要鼓励尽早自解小便。较好的方法是产后4-6小时主动排尿,不要等到有尿意时才解。产后周内偶可出现糖尿,系乳腺分泌的部分乳糖被吸收排出所致。
月嫂培训机构提出产后可能出现排便困难。产妇产后活动少,因腹壁与盆底肌肉松弛以及肠蠕动减弱,容易出现便秘。应鼓励多吃水果蔬菜,尽早下床活动
10058
2018-02-07 15:46:48